胶至汉代,已成为常用药物,根据原料不同,分为阿胶、白胶(鹿胶)两种。汉代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以阿胶配伍成“川穹当归胶艾汤”、“白头翁加甘草汤”、“大黄甘遂汤”、“黄连阿胶汤”、“黄土汤”、“猪苓汤”等,用以改善内科、妇科等多种疾病。成书约在东汉末期的《神农百草经》,对阿胶述其别名、原料、产地为:“一名傅致胶。生东平郡,煮牛皮作之,出东阿。”
东阿,古称柯或阿。战国时阿有二,分别在赵、齐两国。西在赵者名西阿,东在齐者名东阿。汉置东阿县,属东平郡。《淮南子》以“阿胶一寸,不能止黄河之浊”,喻再灵验的物质也不会有无限的作用。说明秦汉时代东阿阿胶即以质优而闻名天下。
东阿阿胶品质优良,古人认为与阿井水有一定的关系。阿井水“性趋下,清而重”,“取井水煮胶,谓之阿胶”(《梦溪笔谈》)。“其井水比旁井重数倍(《国史补》),阿井······为济水所伏流之处,其水······无论尘滓皆可澄下。即以少许用搅浊水,亦能立清”(《本草便读》)。但并非全在于此,有关阿井的最早记述-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即明载此事。谓东阿“大城西侧皋上有大井,其巨若轮,岁尝煮胶以贡天府。本草所谓阿胶也,故世俗有阿井之名。”足证阿胶出东阿,一因得天独厚之井,二因东阿先民的智慧和勤劳,是万千次实践和无数汗水的结晶;即使阿井水美,宜于煮胶,也是胶工们无数次制胶实践的天才发现。这才是阿胶出东阿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。